027-87287466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中心1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
时间:2017-08-31

  2017年1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金梅林教授主持的“我国重大猪病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了解,大会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评选出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3项;评选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9项。

附:获奖成果简介

  我国重大猪病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金梅林教授主持,主要完成人金梅林,陈焕春,何启盖,吴斌,漆世华,方六荣,张安定,周红波,蔡旭旺,徐高原)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养猪产业是农业第一大支柱产业。然而猪病频繁发生,混合感染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猪病是危害养猪业的第一“杀手”,同时对公共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该项目针对猪病防控中存在基础研究薄弱、防控技术与产品缺乏等重大科技问题,重点开展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萎缩性鼻炎和猪痢疾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防控技术攻关,构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创新技术和成果的集成应用。通过多年的科技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揭示了猪病流行特点及危害因素,明确了我国猪病多病原混合感染严重、细菌病多发、病毒变异致毒力增强等流行特征。累计检测病料20万余份,血清样品40余万份,分离菌毒株4万余株,通过系统鉴定,明确了根本病因。完成了600余株相关菌毒株的基因组测序,获得大量病原遗传信息,建立了菌毒种库、基因库和血清库。

  2.创新了疫苗研发新思路,建立了疫苗分子设计平台,解决了疫苗关键技术难题33项,研制了多联多价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22种,7种新型疫苗实现了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为市场主导产品。其中猪流感、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亚单位疫苗和猪圆环病毒基因工程疫苗为国内首创。

  3.发掘了新型分子诊断标识,解决了抗原提取纯化、分子偶联标记等工艺难题,研发出23种诊断试剂盒,其中2种诊断制剂获商业化准入,为提升疫病控制和净化水平提供有效工具。

  4.揭示了猪流感病毒、猪链球菌等病原感染与免疫相关科学问题。发掘了224个毒力和抗病相关基因、诊断和免疫分子标识,阐明了TREM-1IFIT3miR-136HP0459等基因抗病、免疫逃避和调控毒力的新机制,为新型疫苗、诊断制剂研发提供了理论与材料支撑。

  该项目建立了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疾病诊断、新型疫苗与诊断制剂的研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创新和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与全国500余家规模化养猪企业、上万家中小型养猪场建立了技术服务网点。培训人才40余万人,建立科技服务工作站20余个。依托该项目建设了技术创新平台20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国家授权专利41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获6项新兽药注册证书;获临床试验批件7项(其中2013年后获新兽药注册证书3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获转基因安全证书4项;发表相关论文387篇,其中SCI收录128篇,主要完成人入选Elsevier 高被引学者;主编专著5部;转化成果25项(次),推进了行业科技进步。

  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疫苗实际推广1.83亿头份,直接销售额达7.3亿左右。新增经济效益431.75亿元。检测技术及诊断制剂应用于临床,检测监测辐射范围广。研究成果为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CopyRight © 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